部编版六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教案参考

教学工作是教师按照确定的教学目的和必须的教学规律 , 传授知识 , 培养学生潜力的过程 。无论教师的知识经验多么丰富 , 若不进行备教案就难以将课本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 方便大家学习 。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1
《青山不老》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了解课文内容 。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 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
3.理解课题的深刻含义 。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 , 了解文章内容 , 理解语言背后蕴藏的深刻含义 , 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

教学难点:
体会课题“青山不老”的含义 , 理解文章主旨 。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 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 。
导语:通过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学习 , 我们深深地领悟到:我们的地球太可爱了 , 同时也太容易破碎了 。大地不属于人类 , 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 。巍巍青山 , 有多少默默守护的人 。今天 , 我们要随着作家梁衡去认识一位用自己的生命守护青山的山野老农 。1983年 , 梁衡采访这位老人后写下了这篇《青山不老》 , 当时老人已经81岁高龄了 。

2.教师板书课题 , 引导学生朗读课题并质疑讨论 。
质疑:青山是没有生命的 , 为什么说它“不老”?(带着问题进入本课的学习 。)
二、初读课文 , 检测预习
1.交流学习方法 。
过渡:本文是这个单元的第二篇略读课文 。我们已经学过不少略读课文了 , 那么学习略读课文一般从哪里入手?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生交流:阅读课文导语;抓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象……
预设:这里让学生说说自己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 , 既是对学习方法的一次整理 , 也是提示大家在这节课中也可以运用这些方法去自学、自悟 。
2.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 , 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
(1)圈画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
(2)带着问题去读: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创造的?可以在文中画出有关语句 , 还可以在课文的留白处做旁批 。
3.检测预习情况 , 抽读词语 。

肆虐 盘踞 险恶 绿洲 治理 劲挺 荡漾 领悟 宏伟 归宿 如臂如股 风雨同舟 三番五次 山川共存 日月同辉
三、研读课文 , 重点探究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 标出段落序号 。
2.说说课文各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
教师提示概括方法:读课文第2—6自然段开头的一句话 , 读后说说自己的发现 。
预设:文章的第1自然段是写景 , 引入故事的讲述 。最后一个自然段是点题 , 抒发情感 。这两个自然段的内容比较简单 , 学生读后就可概括 。其他五个自然段 , 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各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 即抓住关键句来概括主要内容 。比如第2自然段的“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 第3自然段的“院子里的小环境” , 第4自然段是“不紧不慢地说着”和“恭敬地补充着” , 即讲述了造林的成就;第5自然段是“到沟里去看树” , 描绘了看树时的景、老人说的话;第6自然段是“道别” , 写道别时看到的情景和感想 。
3.聚焦“奇迹” , 感受艰辛与伟大 。
(1)从数字的正面描写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 。
策略:关注数字——对比理解——直观奇迹 。
①抓数字 , 出示文本 。
十五年啊 , 绿化了八条沟 , 造了七条防风林带 , 三千七百亩林网 , 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
②抓“三千七百亩” , 补充文本 。
预设:学生可能对“亩”这个单位不太熟悉 , 教师可简单介绍:老人造的3700亩林网相当于2467000平方米 , 以每10平方米栽一棵树计算 , 需要栽种246700棵树 , 15年平均每天栽种45棵 。这是多么漫长的坚持 , 这是多么伟大的奇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