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从大环境的侧面描写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 。
策略:关注险恶——影像刺激——反衬奇迹 。
①抓“险恶” 。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 , 出示影像资料 。
预设:大环境是指晋西北的生态环境 。学生可抓住关键词“肆虐”“盘踞”“险恶”来感受当地环境的恶劣 。文中引用的县志资料 , 学生若理解不了 , 教师可加以解释 。
②抓“绿洲” 。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 , 对比学习 。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 , 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 , 就像坐在船上 , 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 , 风一吹 , 树梢卷过涛声 , 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
过渡:这景色美吗?句中有一个比喻句 , 把_________比作_________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想象 , 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画面?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这个画面?
预设:将第1自然段和第2自然段结合起来 , 可明显地感受到强烈的对比 。环境这样恶劣 , 老人竟然创造了一片绿洲 , 这真是一个奇迹!
(3)从小环境的侧面描写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 。
①抓细节 , 走进生活 。
预设:小环境是老人生活的小院 。这段文字讲了几件事:第一 , 老人早出晚归上山种树;第二 , 老人与七位老人15年前开始种树 , 其中五人已离世 , 但老人还在坚持;第三 , 老人的老伴去世了;第四 , 老人的女儿求他去城里享清福 , 他不走 。学生可结合其中触动自己的事情来说 , 体会老人执着、坚韧的精神 。教师还可以提醒学生 , 这里列举的都是典型事例 , 写出来却很简单 , 这就是采访性文章的特点 。作者只用三言两语便叙述了老人以树为友、以青山为伴的平凡朴素的生活 。
②抓“选择” , 感悟心灵 。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 , 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
明确:面临享福与吃苦的选择 , 老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吃苦 , 选择了开辟山沟、改造山林的艰苦之路 。因为他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事没有完成 , 这条山沟还需要他 , 需要他不断地种树绿化 , 因此他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山沟 , 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青山 。
③教师出示一组句子 , 学生读一读 , 感悟老人的精神 。
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 , 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 , 他不改初衷 。
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 , 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 , 他仍在种树;当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 , 他还是选择种树……
4.聚焦老人的精神 , 领悟“青山不老” 。
(1)教师出示“自学要求” ,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
①看:看一看老人种的树 , 找出描写树的词句 , 谈谈感受 。
②听:听一听老人说的话 , 感受他对土地的热爱 。
③找:找一找作者的评价 , 理解“另一种东西” 。
④议:议一议作者的领悟 , 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
(2)汇报展示 , 教师相机指导 。
①找出描写树的词句:如臂如股、劲挺、勇敢、顶 。
预设:提示学生注意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 形象地写出了树木与恶劣的环境做斗争的不屈精神 。这其实也体现了老农坚持植树、不畏艰险的精神 。
②老人说的话:“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 , 都是好土啊 。”
预设:让学生结合实际感知“两米”的厚度 , 感知植树造林的好处——保持水土 , 再结合“保住了这黄土 , 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 , 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来说一说老人植树造林的重大意义 。
③作者的评价:“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
预设:学生理解“另一种东西”可能会有难度 , 可从两方面引导学生思考 。一是结合老农创造的奇迹来看 , 这另一种东西 , 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二是要深入思考支撑着老人数十年如一日植树造林的信念:开辟山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 。所以 , 这另一种东西是一种伟大的精神与情怀 ,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 , 并没有标准答案 。
推荐阅读
- 小学六年级语文《灰椋鸟》课件教材
- 六年级上册语文《月光曲》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月光曲》课件素材
- 六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教案与课件 六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经典案例
-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小学六年级语文课件素材
- 奋组词语 吩组词语和拼音
-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手指》课件范文
- 正团级干部配车吗 正团级干部配车吗?
- 体测补测是全部重测吗常州大学 体测补测是全部重测吗?
- 肩部有哪些 ****** ? 五种 *** 肩部的 ***
- 濮阳县户部寨镇福停养生服务店_工商信用信息_经营范围期限状态_法人_地址_注册资本_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