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张晔:留住古镇泗泾的千年人文,并不仅是修旧如旧( 二 )


除了《南村辍耕录》外,陶宗仪还著有一本非常重要的书叫《书史会要》,这本书系统而较详尽地编录了上古至元代的书法家传记,评论简洁、允当,应该说在书法史上是十分有影响力的一部作品 。陶宗仪隐居南村几十年,与当时华亭著名文人夏庭芝、曹知白、杨维桢、钱全衷、陈孟刚、袁凯、邵亨贞、孙道明等都有交往,陶宗仪常与他们一起坐船品茶饮酒,写诗填词 。
到了近现代时期,居住在泗泾的名人有马相伯和史量才 。其中马相伯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复旦大学创始人、震旦大学首仼校长 。杰出教育家蔡元培,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邵力子都是他的弟子 。马相伯祖籍是江苏丹阳人,清咸丰八年,全家从镇江转至沪定居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八月),马相伯将自己的全部家产—松江、青浦等地的三千亩田产,捐献给天主教江南司教收管,作为创办“中西大学堂”的基金,并立下“捐献家产兴学字据”,规定该产业用作中西大学建成后的学生助学金 。
马相伯(1840-1939)
光绪三十一年春,得张謇、严复和袁希涛等名流的支持,马相伯在江湾筹建复旦公学(今复旦大学),于中秋节(1905年9月13日)正式开学 。马相伯担任校长 。辛亥革命时,已70高龄的马相伯被孙中山聘为南京第一任市长 。“九·一八”事变时,马相伯已91高龄 。他深感国难深重,为救亡呼号奔走,发表《为日祸告国人书》,主张“立息内争,共御外侮”,被公认为“人类之瑞”“国家之光” 。
位于泗泾古镇的马相伯故居
另一位是上海报界巨擘史量才 。史量才出生于江宁县 。7岁母亲去世后,父亲史春帆在泗泾镇经营史太和堂药店,便将他带到泗泾 。民国元年,史量才与张謇等合资,以12万元巨款购进《申报》,史量才任总经理 。三年后,史量才退还张謇等的股款,改为独资经营 。
史量才(1880-1934)
在《申报》的管理和经营中,史量才聘请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任《申报》设计部长,聘李公朴主持《申报》流通图书馆和业务补习学校 。为改变“自由谈”面貌,聘国外留学归来的黎列文为主持,摒弃鸳鸯蝴蝶和才子佳人,经常刊登新文艺作品,如巴金的《沙丁》、茅盾的《林家铺子》、鲁迅的杂文等左翼作家的作品 。不仅如此,《申报》还经常对国民党的作为进行旁敲侧击的批评 。如鲁迅的杂文、陶行知的文章,包括《巢匪评论》,反对蒋介石攻打红军 。史量才曾说:“人有人格,报有报格,国有国格,三格不存,人将非人,报将非报,国将不国!”1934年,史量才在与妻儿等人由杭州回沪途中遭国民党特务枪杀 。
还有一位很有名的叫闻宥,可能大家平时了解不多 。闻宥被评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三大语言学家,另外两个分别是陈寅恪、钱钟书 。有一个例子,当时闻宥去西南联大任教,当时陈寅恪说:“闻老师来了,我是小巫见大巫了 。”当然有自谦的因素,但从中也可见出陈寅恪对闻宥是非常认可的 。这是泗泾的人文 历史。

此外,泗泾的民俗文化、非遗在上海也是比较有特色的 。泗泾现在一共有国家级、上海市级、松江区级的非遗七项,特别是十锦细锣鼓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澎湃新闻:泗泾下塘 历史 风貌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保护、更新与利用的,从起步开发到现在是怎么样的一个思路?
张晔: 早在2007年,泗泾下塘 历史 文化风貌区就被列为了上海市 历史 文化风貌区 。2013年,下塘村被列为国家级的 历史 文化名村,这在整个上海也就两个 。在保护与更新利用方面,其实泗泾古镇的起步也不算晚,进入21世纪就陆陆续续都在开始,包括当时的史量才、马相伯故居的保护,但限于当时的客观条件,只是出于保护 历史 建筑的角度做了一些工作,没有很完整的考虑到后续活化利用的一些内容 。
进入到2017年,在松江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启动了泗泾的文化保护与更新利用,包括动迁、古建筑的修缮、业态的导入等 。可以说到了今天初步展现了一点形态,比如今天我们所在的“三宅又一生”,这个地方原来是明代到民国的不同时期建造的三幢老建筑:管氏宅、程氏宅、孙士林宅,三幢建筑均为传统木结构院落式布局,建筑两层,小青瓦双坡屋面,建筑坐南朝北,南向临街,北向临河,是上海传统民居的典型实例 。修缮之前,这三幢老建筑破损程度十分严重,包括屋顶漏水,维护结构残损,部分木梁架有火烧痕迹,瓦片和窗户残缺不全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