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故事有哪些 陶渊明淡泊名利的故事

一、童年陶渊明公元365年,东晋大司马的陶侃的孙子陶逸家,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了,算命的瞎子王三看过说,此子根骨不凡,当成大器 。陶逸给儿子起名陶渊明 。童年的陶渊明同学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度过,锦衣玉食自不待言

陶渊明的故事有哪些 陶渊明淡泊名利的故事

文章插图
一、童年陶渊明
公元365年,东晋大司马的陶侃的孙子陶逸家,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了,算命的瞎子王三看过说,此子根骨不凡,当成大器 。陶逸给儿子起名陶渊明 。
童年的陶渊明同学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度过,锦衣玉食自不待言 。良好的幼教、家教,先祖的丰功伟绩,激励着童年的陶渊明 。他自视极高,这是他后来去做官以求兼济天下,同时也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主要心理来由 。
可惜到了陶渊明同学九岁的时候,老爹死了,一家人的顶梁柱没了,最主要是银子来源没了,家里只剩下老娘和妹妹 。一家人坐吃山空,就穷下来了 。(想了半天也没有明白,老爷爷是国家政治局的常委,爷爷是市委书记,老爹也是市委书记,应该是标准富好几代啊,国内外的房产、存款、名车、股票什么的稍稍变卖一下,怎么就能穷下来了呢?真让人纳罕 。)爱信不信,反正就穷下来了,只好与母妹三人一起,寄养在外祖父孟嘉家里(让我想起了林妹妹,莫哭) 。
鲁迅老师说过:“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曹雪芹先生也曾如是,陶渊明同学今也如是,更何况是从大康到困顿呢,这段经历,对陶渊明同学心理成长历程起到重要作用,一个眸子里隐了淡淡哀愁的沉默少年一天天长大了 。(掉一个心理书包:童年的印记对人一生的影响巨大 。)
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早已经过世,据说是“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但不妨碍这个老先生成了陶渊明同学后来学习的榜样 。陶渊明在这里的生活也算幸福,至少衣食无忧,祖父家里藏书极多,陶渊明同学学习很努力,读了一肚子书,为后来成为真正伟大的田园师祖陶渊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总结一下影响陶渊明心理行程的因素:
1、祖上曾经的辉煌 。
2、家道中落的困顿 。
3、野逸散仙好酒的祖父对他的影响 。
……
这时候的陶渊明逐渐显出其优秀的潜质,他后来曾写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he思远翥zhu(就是像鸟一样昂首展翅飞翔,去实现远大的人生理想的意思,古文难懂,实在讨厌) 。”可见人要有理想啊,心有多远,路才可能有多远 。(先生要经常把这个道理说教给学生听 。)
……
陶渊明逐渐长大了,就搬出祖父家单过,在陶家园(网上查了查,说是今宜丰澄塘秀溪南山自然村的陶家坪)盖了几间房子和老母同住 。这期间,主要是在家读书和出外游学 。期间,妹妹嫁了武昌程家,祖上留下来的一些积蓄逐渐耗尽,亲友接济也逐渐不支,生活每况愈下 。
这个时候,陶渊明自觉已经学成文武艺了,可以出来大济苍生了,而且家里也已经没米下锅,两方面的原因,陶渊明决定外出做官了 。
二、官途
陶渊明身处乱世 。东晋末年传统豪门势力与新兴贵族势力比阔斗富,大量囤积土地,而贫穷的底层劳动人民大量沦落为官宦乡绅的佃户,生活穷困窘迫,这种状况发展到后来便接二连三地爆发了农民起义,军阀割据,民不聊生 。陶渊明的仕途生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 。
1、江州祭酒
公元393年,陶渊明在江州谋了一个祭酒的差事 。
这个官不算小,类似于今天保定市常务副市长 。陶渊明的这个“祭酒”是江州剌史王凝之(这个王凝之的老爹是大名人——叫王羲之)自设的一个官职(晋朝地方官自己有权设置自己下级官吏,只需向上报备就行了) 。这个官职在江州属于要职,握有重权(第一任江州祭酒就是王羲之),类似常务副市长 。
初来乍到的陶渊明能得到这个官的原因有三个:
1、 陶渊明此时已经在文坛小有名气 。
2、 陶渊明虽已家道中落,但好赖也算江州的旺族,名门之后 。
3、 (据小道消息说)陶家是五斗米教教徒,王羲之家族也是五斗米教教徒,是一党人士 。
王凝之是个有个性的人物 。他深信五斗米道,迷信“鬼兵” 。孙恩攻打会稽时,王凝之同志设坛祷告,烧纸画符,之后给手下说已经请到“鬼兵”十万,大家可以高枕无忧了,于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于是叛军至,于是城破,于是全家被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