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难过时会“心痛”? 人在难过的时候会觉得心痛( 二 )


依恋被认为是人类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情感关系形式 。当我们饿的时候,最难过的就是妈妈不在身边 。为了引起妈妈的注意,哭着给她打电话 。最容易引起哭的方法就是——痛!这样,社会痛苦和身体痛苦就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
苏格兰是一个心脏病高发的国家,他们的医学专家早就分析了心脏病的各种病因 。他们发现,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人心脏病发病率非常高,当时苏格兰的经济和社会极其动荡 。为此,他们做了一个调查,从富裕地区挑选了350人,从贫困地区挑选了350人 。研究发现,出生在贫困地区的人更容易患炎症和心脏病 。也就是说,恶劣的生活环境不仅让人担心生计,还总是有负面情绪 。也给了我们应对恶劣环境的物理机制(炎症机制,肾上腺素什么的),对我们敏感的心脏不好 。
苏格兰的哈里·伯恩斯博士说:“动荡的环境和贫穷的家庭似乎向婴儿的大脑发送信息,告诉他们外部世界是危险的,有必要在大脑中开发更多负责压力的区域 。“为不利的环境后果做好准备,让这一代在困境中出生的孩子拥有更接近心脏病的体质 。
其实心痛更像是一种信号 。既反映了当时的痛苦处境,也给了我们一个提示,那就是不要再伤害自己了 。就像摸热炉子一样 。我们会烧了它 。缩回我们的手 。当心痛的事情发生时,我们要学会用心理学的方法来平复自己的悲伤,不要让自己一直受伤 。
我们可以通过安静地集中注意力来学习冥想和改善我们的情绪 。或者用詹姆斯提出的一个简单方法:开心地坐直,假装开心地说话和行动 。
为什么人难过的时候会心痛?
每个人在难过的时候都应该体会到心痛的感觉 。一瞬间,心脏被紧紧地抱着,血液似乎被困在了心脏里,每一次跳动都像是在挣扎,血液似乎纠缠在一起,无法顺畅地流动 。有时候,我们也会用担心和悲伤来描述这种情况 。如果真的要形容心痛的程度,我觉得合适的词应该是极度痛苦 。
“心痛”是一种痛苦吗?医学上对“疼痛”的定义如下:现代医学中所谓的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和心理活动,也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 。它包括作用于身体的伤害性刺激引起的疼痛感觉,以及身体对伤害性刺激的疼痛反应(躯体运动反应和/或内脏植物反应,常伴有强烈的情绪色彩) 。疼痛可以作为身体受伤的警告,引起一系列防御性保护反应 。这个描述没有解释什么是痛苦,只是告诉我们,痛苦是对刺激的痛苦反应,“痛苦”对于解释“痛苦”的感觉是相当有用的 。
经过进一步调查,为了对疼痛做出一个标准的定义,国际疼痛研究协会曾成立专门委员会,制定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都可以接受的定义 。1979年,他们发表了主要工作成果,确定了疼痛的定义,即“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感受,伴随着实质性或潜在的组织损伤 。”虽然疼痛的定义随着时间的发展略有修改,但总体上符合1979年发表的这项研究结果 。
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很容易得出结论,作为一种不愉快的身体和心理体验,我们所说的“心痛”和“担心”是一种痛苦 。那么心痛是怎么来的呢?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心痛”是心理体验的原因 。研究表明,人的情绪反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下丘脑、边缘系统和脑干网络结构的功能,大脑皮层调节皮层下中枢的活动 。下丘脑与情绪和动机密切相关 。下丘脑是情绪和动机的重要大脑结构 。olds等人发现,下丘脑等部位有“快乐中枢”和“疼痛中枢” 。刺激这些部位会给动物带来愉快或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脑干网状结构对情绪的激活也有重要影响 。网状结构的功能在于唤醒,唤醒是情绪产生的必要条件,是情绪表达下行系统的中转站,也是警觉激活上行系统的中转站 。所以“心痛”的心理体验主要是下丘脑“疼痛中枢”受到刺激时的负面情绪体验 。
那么“心痛”的生理体验是如何产生的呢?首先,从中学的生物学知识来看,我们可以假设“心痛”是神经调节和激素(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支配心脏的传出神经是心脏交感神经和心脏迷走神经 。参与心脏活动的激素包括甲状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Ca2+、K+和乙酰胆碱(Ach) 。它们的作用机制如下:
1.心脏交感神经及其功能
心脏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位于脊髓第1 ~ 5胸段的内侧外侧柱,其节后神经元位于星状神经节或颈交感神经节 。节后神经元的轴突形成心脏丛,支配心脏的所有部分,包括心房节、房室结、房室束、心房肌和心室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