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居 端居翻译及赏析


端居 端居翻译及赏析

文章插图
大家好,小问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 。端居翻译及赏析 , 端居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这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 。
2、题目“端居”,即闲居之意 。
3、诗人远别家乡和亲人,时间已经很久 。
4、妻子从远方的来信,是客居异乡寂寞生活的慰藉 , 但已很久没有见到它的踪影了 。
5、在这寂寥的清秋之夜,得不到家人音书的空廓虚无之感变得如此强烈,为寂寞所咬啮的灵魂便自然而然地想从“归梦”中寻求慰藉 。
6、即使是短暂的梦中相聚,也总可稍慰相思 。
7、但“路迢归梦难成”(李煜《清平乐》),一觉醒来 , 竟是悠悠相别经年,魂魄未曾入梦 。
8、“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 。
9、“悠悠”二字 , 既形象地显示出远书、归梦的杳邈难期 , 也传神地表现出希望两皆落空时依然怅然若失的意态 。
10、而双方山川阻隔、别后经年的时间、空间远隔,也隐见于言外 。
11、次句写中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 。
12、素秋,是秋天的代称 。
13、但它的暗示色彩却相当丰富 。
14、它使人联想起洁白清冷的秋霜、皎洁凄寒的秋月、明澈寒冽的秋水,联想起一切散发着萧瑟清寒气息的秋天景物 。
15、对于一个寂处异乡、“远书归梦两悠悠”的客子来说,这凄寒的“素秋”便不仅仅是引动愁绪的一种触媒,而且是对毫无慰藉的心灵一种不堪忍受的重压 。
16、然而,诗人可以用来和它对“敌”的却“只有空床”而已 。
17、清代冯浩《玉溪生诗笺注》引杨守智说:“‘敌’字险而稳 。
18、”这评语很精到 。
19、这里本可用一个比较平稳而浑成的“对”字 。
20、但“对”只表现“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之状,偏于客观描绘 。
21、而“敌”则除了含有“对”的意思之外,还兼传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凄寒意境 , 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那种凄神寒骨的感受,更偏于主观精神状态的刻画 。
22、试比较李煜“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便可发现这里的“敌”字虽然下得较硬较险,初读似感刻露,但细味则感到它在抒写客观环境所给予人的主观感受方面,比“不耐”要深细、隽永得多,而且它本身又是准确而妥帖的 。
23、这就和离开整体意境专以雕琢字句为能事者有别 。
24、四两句从室内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红树” 。
25、但并不是客观地描绘,而是移情入景 , 使客观景物对象化 , 带上浓厚的主观色彩 。
26、寂居异乡,平日很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更显出寓所的冷寂 。
27、红树,则正是暮秋特有的景象 。
28、青苔、红树,色调本来是比较明丽的,但由于是在夜间 , 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色调便不免显得黯淡模糊 。
29、在满怀愁绪的诗人眼里,这“阶下青苔与红树”似乎也在默默相对中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 。
30、这两句中“青苔”与“红树” , “雨中”与“月中”’“寥落”与“愁”,都是互文错举 。
31、“雨中”与“月中”,似乎不大可能是同一夜间出现的景象 。
32、但当诗人面对其中的一幅图景时(假定是月夕) , 自不妨同时在心中浮现先前经历过的另一幅图景(雨夕) 。
33、这样把眼前的实景和记忆中的景色交织在一起,无形中将时间的内涵扩展延伸了,暗示出像这样地中宵不寐,思念远人已非一夕 。
34、同时 , 这三组词两两互文错举,后两组又句中自对,又使诗句具有一种回环流动的美 。
35、如果联系一开头的“远书”“归梦”来体味,那么这“雨中寥落月中愁”的青苔、红树,似乎还可以让我们联想起相互远隔的双方“各在天一涯”默默相思的情景 。
36、风雨之夕,月明之夜 , 胸怀愁绪而寥落之情难遣的,又岂止是作客他乡的诗人一身呢! 。
【端居 端居翻译及赏析】以上就是【端居翻译及赏析 , 端居】相关内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