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教学设计七篇( 七 )


五、说设计的特色或亮点
教学设计以学生发展为本 , 强调让学生先认识再探究进而掌握运动的规律;勤动手、善用脑进行再创造 , 使能力获得全面培养 。
教学设计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 制作Flash课件 , 动画展示v-t图象推导位移过程中2等分时面积差异大 , 4等分较小、8等分更小、16等分比8等分更小、推到无穷时没分别 , 帮助学生理解这种无限分割 , 逐渐逼近的方法 , 突破学生思维障碍 。学案的设计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主的思想 , 探究规律部分有提示 , 给学生以引导作用;课堂练习部分选用了与课本例题相似的题目 , 在题目之前有特别提醒 , 提醒学生解答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课后练习选用课本上的例题 , 题目之后有提示 , 提醒学生完成后与课本例题对比 , 寻找不足 , 规范解答 , 充分利用课本例题的示范作用 。最后的阅读题利用课本阅读材料上一个小小的印刷错误设疑 , 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提示中用到一些语气词 , 目的是为了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 , 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
板书体现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及方法 , 层次分明 , 对学生归纳总结起到示范作用 。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实例引入让学生观看“神六”起飞、汽车刹车体会什么样的运动可以看成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 丰富感性认识 。
第二环节由汽车加速实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寻找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 两种推导方法 , 让学生体会数学方法在物理中的重要作用 。
第三环节用同样的实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寻找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 , 这里方法一因为平均速度是难点 , 所以教师要用具体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平均速度的公式 , 再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和刚刚所学的速度公式就可以推导出位移公式 。对于方法二用v-t图象推位移公式 ,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给出关键词组提示学生 , 在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的基础生 ,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动画展示变化过程 , 帮助学生理解“无限分割逐渐逼近”的思想 , 理解可以用v-t图象上图线下方围成的面积计算位移的数值 , 由学生自己计算 , 得出位移公式及平均速度公式 。再次体会数学方法在物理中的重要作用 。
第四环节由学生自己归纳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与方法 , 教师点评 。第五环节课堂练习本环节给出两个例题(例题2为备用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再点评 , 提醒学生解答这类题必须先画运动过程草图;标出已知量和未知量;再选择公式求解;解答过程的书写格式必须规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
高三物理教学设计5
教学分析
电动势是本章的一个难点 。教科书明确提出了“非静电力”的概念 , 让学生从功和能的角度理解非静电力 , 知道非静电力在电路中所起的作用 , 并能从“非静电力”做功的角度去理解电动势的概念 。
同时为了降低难度 , 教科书直接给出了电动势的定义式 , 但只是说“电动势在数值上等于非静电力把1C的正电荷在电源内从负极移送到正极所做的功” , 没有用比值的方法严格定义 。电源的内阻在后面的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学习中很重要 , 本节作了一些铺垫 。
我们常说要让学生经历科学过程 , 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学生可以通过讨论或实验认识新的规律 , 通过阅读来了解前人的工作过程 , 跟着教师的思路一环套一环地接受新的概念等 , 这都是经历科学过程的不同形式 。
教学目标
1.知道电源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成为电能的装置 。
2.了解电路中(电源外部和内部)自由电荷定向移动过程中 , 静电力和非静电力做功与能量转化的关系 。
3.了解电源电动势的基本含义 , 知道它的定义式 。
4.理解电源内电阻 。
教学重点难点
电动势概念的建立是重点也是难点 。此套书多处对“通过做功研究能量”的思想都有阐述和铺垫 , 此处再次运用这种功能关系的观点来学习电动势 。可以使学生对电源电动势有深刻的理解 , 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习惯 。本节课从静电力做功和非静电力做功进行比较建立电动势的概念 。也为后面第7节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学习作了铺垫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