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用来指导学生进行本书的学习 。所以本节教材在前言中就明确指出,当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就会发生移动 。同时指出,研究化学平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持平衡状态不变,而是为了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化学平衡向有利的方向移动,如向提高反应物转化率的方向移动,由此说明学习本节的实际意义 。
教材重视由实验引入教学,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结论 。反之,则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并在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材中采用对合成氨反应实验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
高二必修2化学教案最新范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 。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
2.利用实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教材一开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无止境地溶解糖或食盐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带到要讨论的问题中来 。接着教材分别安排了两组实验[实验7-2]、[实验7-3]和[实验7-4],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无限制地溶解在溶剂中(彼此互溶者除外) 。由此为依据,通过教师的归纳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 。
1.通过[实验7-2],学生应该了解:
(1)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须确定“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两个条件 。
(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物质溶解的确都各有其限度 。学生有了这两点认识之后,就能比较容易理解: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如果条件不变),溶液就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饱和状态 。这时的溶液就是该状态下此溶质的饱和溶液 。
如何教学生判断是否达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继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这是利用可直接观察到的宏观现象作为判断溶液饱和的一个依据 。但是利用“有固体剩余”来判断溶液已达饱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为前题,否则就没有意义 。
[实验7-3]和[实验7-4]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下列关系: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说:
(1)说明当改变饱和溶液的任何一个条件时,饱和溶液的状态都会被破坏,成为“不饱和溶液” 。
(2)从反面证明饱和溶液定义的叙述必须有两个前提为条件,否则就没有意义 。
(3)客观上向学生介绍了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两种可能的方法,即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 。至于相反过程,即由不饱和溶液转为饱和溶液,由于可能会引起物质的结晶析出,在本节暂不宜展开讨论 。
2.为了消除学生把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混为一谈,教材作了一段专门叙述 。
通过[实验7-5],利用刚刚建立起来的饱和与不饱和概念及其判断方法,来分辨浓溶液与稀溶液,以及它们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区别,是很有说服力的,教师应很好利用这段教材,或讲解或指导阅读 。在讨论时一定要向学生指明,溶液的浓稀,是指一定量溶剂中溶质的相对含量不同而言,与温度是否变化无关;饱和与不饱和是指溶质是否达到了溶解限度,受温度和溶剂的量两个条件的制约,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种存在状态,与溶液的“浓”、“稀”无关 。
教学建议
(1)边实验、边分析、过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积极思维,逐步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
(2)教师演示实验并给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和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 。
推荐阅读
- 水桶机HTC U12+国行发布,骁龙845+一流拍照水平,5888元买吗?
- 诺基亚c7鉴赏
- 安装谷歌三件套服务框架的一些记录心得「谷歌框架安装包分享」
- 新诺基亚6300渲染图:这才是诺基亚真正实力,给iPhone14上了一课
- 想要上网体验有保障,如何设置一个更安全的 DNS?
- 初三化学下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初三化学教学工作总结7篇
- 诺基亚一口气公布6款新品,要杀回CES和三星苹果硬碰硬?
- 包含水杉价格多少钱一棵的词条
- 金叶女贞球规格 2.5米金叶女贞球多少钱一株
- 普洱市市花是哪一种花 普洱市花是什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