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一化学教案 高二必修2化学教案范文( 四 )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均是指化合物而言,但认为除电解质之外的物质均是非电解质的说法是错误的,如单质不属于非电解质 。
(2)电解质与电解质溶液区别:
电解质是纯净物,电解质溶液是混合物 。
(3)电解质必须是在水分子的作用或受热熔化后,化合物本身直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的化合物,才是电解质,并不是溶于水能导电化合物都是电解质 。如 等溶于水都能导电,但 是非电解质 。它们导电的原因是:
这些自由移动的离子并非 直接电离出来的 。
(4)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是由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决定的,离子浓度大,导电能力强;离子浓度小,导电能力弱 。离子浓度大小受电解质的强弱和溶液浓度大小的决定 。所以强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不一定强,弱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也不一定弱 。
3.思维发展与反馈
把0.01mol纯净的烧碱固体分别投入下列100mL的溶液中,溶液的导电能力有明显变化的是( )
A.0.5mol/L的硫酸 B.0.5mol/L的醋酸溶液
C.0.25mol/L的盐酸 D.0.25mol/L的硫酸铜溶液
随堂练习
1.下列物质:①能导电的是( )
②属于电解质的是( )
③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
A. 溶液B.C.液态D.液态
E.蔗糖溶液F.液氨G.氨水H. 溶液
I.石墨J.无水乙醇
2.把0.05mol 固体分别加入到下列100mL液体中,溶液的导电性基本不变,该液体是( )
A.自来水 B.0.5mol/L盐酸
C.0.5mol/L醋酸 D.0.5mol/L氨水
高二必修2化学教案最新范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 。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
教学建议
化学平衡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化学平衡的建立,这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第二部分为化学平衡常数,在最新的高中化学教学大纲(2002年版)中,该部分没有要求 。
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采用图画和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
化学平衡教法建议
教学中应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充分利用教材的章图、本节内的图画等启发学生联想,借以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
教学可采取以下步骤:
1.以合成氨工业为例,引入新课,明确化学平衡研究的课题 。
(1)复习提问,工业上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
(2)明确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并提问可逆反应的定义,强调“二同”——即正反应、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同时进行;强调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所以对任一可逆反应来讲,都有一个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 。
(3)由以上得出合成氨工业中要考虑的两个问题,一是化学反应速率问题,即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合成氨的产量;
一是如何使和尽可能多地转变为,即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各种条件对反应进行程度的影响——化学平衡研究的问题 。
2.从具体的化学反应入手,层层引导,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
如蔗糖饱和溶液中,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的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 。
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有何特征?让学生讨论 。最后得出:化学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此时化学反应进行到限度) 。并指出某一化学平衡状态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 。
3.为进一步深刻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可以书中的史实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得出在一定条件下当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增加高炉高度只是增加了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并没有改变化学平衡建立时的条件,所以平衡状态不变,即CO的浓度是相同的 。关于CO浓度的变化是一个化学平衡移动的问题,将在下一节教学中主要讨论 。从而使学生明白本节的讨论题的涵义 。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和化学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节的教学,系统性较好,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接受 。
本节重点:浓度、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难点: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