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插图
在《立春》的歌词中江子校长提到一个物候 , 是“鱼陟负冰” , 可是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湖为什么不完全结冰?鱼为什么没有被冻死?
我首先查字典 。“鱼陟负冰”中“陟”是什么意思呢?它的左边是左耳旁 , 表示一个地方 , 一座城邑 , 也表示山 。右边是一个步 , 是脚的意思 。合起来就是登高 , 爬山 , 向上走 。鱼向上走 , 但这时是初春 , 还有一些冰没有融化 , 就像鱼背着冰向上游一样 。
在寒冷的冬天 , 鱼怎么活下来的呢?可能是因为湖水没有完全冻住吧!那湖水为什么没有完全冻住呢?冰比水的密度高 , 所以当湖水结成冰时 , 会封锁湖面 , 外面冷空气就不能继续渗入 , 冰就给了水一个保护层 , 将湖底下的水隔离了上面的冷空气 。湖底的水温跟上面的完全不同 , 有些鱼游得快就游到下面了 , 可有些鱼游得慢就被冰冻住了 。当鱼游到下面的水里时 , 它们就躲过大自然带来的危机!
当东风解冻 , 阳气缓缓上升 , 湖底的鱼感受到了这奇妙的变化 。为了那儿有久违的阳光 , 为了那儿有充足的空气 , 鱼儿向上游着 。冰也慢慢融化了 , 碎成一片一片的晶莹 , 鱼慢慢向上游 , 就像背着冰一样 。
初春的鱼 , 就像湖里的开垦者 , 划开一道道冰陇 , 等待着春的种子和春的希望 。
鱼陟负冰拼音:
[yú
zhì
fù
bīng]
立春:初候 , 东风解冻;阳和至而坚凝散也 。
二候 , 蛰虫始振;振 , 动也 。三侯 , 鱼陟负冰 。
陟 , 言积 , 升也 , 高也 。阳气已动 , 鱼渐上游而近于冰也 。
意思:东风送暖 , 大地开始解冻 , 蛰虫开始苏醒 , 鱼背着冰游走 。
中国古代将立春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 , 二候蛰虫始振 , 三候鱼陟负冰 。” , 三候所对应的花信“一候迎春 , 二候樱桃 , 三候望春 。”说的是东风送暖 , 大地开始解冻 。
立春五日后 , 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 , 再过五日 , 河里的冰开始融化 , 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 , 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解的碎冰片 , 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
出自《礼记.月令》:“东风解冻 , 蛰虫始振 , 鱼上冰 , 獭祭鱼 , 鸿雁来 。”郑玄注:“皆记时候也 。”孔颖达疏:“鱼当盛寒之时 , 伏于水下 , 逐其温暖 , 至正月阳气既上 , 鱼游于水上 , 近于冰 , 故云鱼上冰也 。”
立春 , 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 。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 , 即太阳到达黄经315°时 。立春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立”是“开始”的意思 , 自秦代以来 , 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 。
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 , 春是温暖 , 鸟语花香;春是生长 , 耕耘播种 。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 , 中国自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 。立春时 , 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 , 祈求丰收 。回来之后 , 要赏赐群臣 , 布德令以施惠兆民 。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 , 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 。
立春不仅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 , 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 , 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 , 春意味着风和日丽 , 鸟语花香;春也意味着万物生长 , 农家播种 。
故《立春》诗云:“东风带雨逐西风 , 大地阳和暖气生 。万物苏萌山水醒 , 农家岁首又谋耕 。”(左河水) 。在气候学中 , 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
鱼陟负冰的拼音
[yú zhì fù bīng
月令72候中 , 谈到“三候”时 , 依旧用了4个字:“鱼陟负冰“ 。
”初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 , 都与《周易》中的64卦的爻动卦变有关 , 那么 , ”三候“又是怎么来的 , 为何又被称为相为”鱼陟负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