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的传统节日与风俗习惯( 七 )



死者埋葬后,还要把死者生前所用的被、褥、枕等物镶嵌在他生前睡觉的地方,白天叠起 。还经常点烟、倒水,以示死魂仍在,未在阴曹地府,这就是所谓的“档 子” 。这样,男的放七天,女的放九天,就可以“出魂”了 。“出魂“只是把死者的魂出到屋外去,但不是撂“档子” 。“出魂”的晚上,亲友们向死者的灵魂敬酒 告别,并把被、褥叠起来 。放在外边 。

撂“档子”,即送魂,这要根据家庭情况一至三年不等,也有一百天就撂“档子”的 。撂“档子”比较复杂 。要请萨满跳三天神 。事先做好木人,穿戴衣、帽、鞋,代表死者,放在新搭好的棚子里 。萨满坐在旁边击鼓祷告祝福,并向西北方向射三箭,“指明去“撤因毕拉”(阴曹界河)的方向 。在撂“档子”时,全家人除长辈 外都穿上孝服,把死者的被褥一同送到墓地烧掉,这就算撂完了“档子”,送走了死者的魂 。孝眼全部脱掉再不穿用,也允许寡妇改嫁了
赫哲族的景点

赫哲族的传统节日与风俗习惯

文章插图
(一)明失儿兀赤卫遗址
遗址位于马架子林场内,南距小南河1km,北距四排乡约2km,东距乌苏里江约50m,总面积675万m2 。地势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小南河由西北流来经遗址东侧向北流去 。为明代一个卫所所在地 。整体形状略呈椭圆形,地表被柞木、桦木、落叶松等树木所覆盖 。自明代起至清末,在这里都设有相应的军政建置,明代属奴尔干都司管辖 。近代曾出土过瓷瓶、铁器、陶器、石器等 。此遗址为研究中国的历史疆域问题提供了证据,为研究乌苏里江流域民族的起源、文化源流、军事设置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1991年,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二)四排赫哲民族村
四排村位于饶河县以北22.5公里处,四排赫哲族乡政府所在地,全村居民529户,总人口1786人,其中赫哲族户76户,人口 187人 。1921年即形成聚居村落,因行政区划为第四牌,故名四牌,伪满时期演化为四排,1985年成立四排赫哲族自治乡,行政区域42平方公里 。

1.赫哲民俗风情园
现在四排乡建有赫哲族民俗风情园,占地0.8hm2 。园内主要建设有赫哲发展史馆、民族工艺坊,传统居民建筑等 。建筑外观全部采用赫哲族民间传统木刻楞式 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赫哲民间风情 。并且有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布赫亲笔题写的“四排乡赫哲族民间风景区”和中国创新集团总经理毕大川题写的“四排 乡赫哲族风情园” 。

2.沿江

四排村紧邻乌苏里江,原赫哲民居就坐落于此 。民居大多座北朝南,南北成趟排列,每趟房之间由4m宽水泥路面分割,直通江堤 。江堤防洪能力达50年一遇 。往北环境更加自然,有茂密的天然丛生的柳树林,与江滩相连 。

3.赫哲新村
四排赫哲族新居位于四排乡北侧200米处,是国家为了落实少数民族政策,改善赫哲族同胞的生活居住环境,体现党的关怀和政府的温暖的一项利民工程 。四排赫 哲族新居是按照小康设计标准建成新居62户,每户建筑面积85平方米,室内设有书房、卫生间,并安装了自来水、有线电视、程控电话和取暖设施等,结束了当 地赫哲族群众居住茅草屋的历史 。

(三)四排岛
四排岛,位于饶河县四排村北2.5km,由三岛组成 。南北长3850m,东西宽1050m,面积为2.02km2,距西岸150m,距俄岸 450—700m,是四排乡境内面积最大的岛屿 。全岛为细砂积成,尽被江柳、绣线菊,间有杨、柞、榆树及山葡萄等 。明代属失儿兀赤卫,因常于此放马,故又 名马场岛 。

(四)马架子岛
马架子岛位于饶河县西林子乡东侧5km,为五岛组成一长形岛群 。全长3650m,宽400m,面积为1.46km2,距西岸40m,距俄岸800m 。全岛植被多为柳丛、绣线菊及山丁子树等 。从明代起,就有赫哲人在岛上建房居住 。

(五)大雁湖

大雁湖位于四排赫哲族乡北200米,通村公路旁,水域面积大约为1000亩,主要用于自然养鱼、水稻灌溉及通过四排水库北1.5公里溢洪道发挥泄洪作用 。湖内盛产鲤鱼、鲫鱼等十余种鱼类,还是四排乡鸟类主要栖息地之一 。大雁湖因形似大雁命名为大雁湖 。
近年来,四排赫哲族乡加大对旅游方面的投入,远方宾朋纷纷来到四排观光旅游,大雁湖度假村抓住这一机遇,先后增加了休闲凉亭、湖畔花园、垂钓台、鱼亮子、湖中木桥、游湖渔船、娱乐室、鱼宴厅、农家菜园等设施,目前已成为四排乡生态旅游景点之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