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文研修学院 北京人文( 二 )


蔡元培校长时期的北大不仅仅是改革文科,同时设立了研究所,“研究所仿德、美两国大学之Seminar办法,为专攻一种专门知识之所 。”强调“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 。
1921年11月,蔡元培向北京大学评议会提出《北大研究所组织大纲提案》,获得了通过,第二年1月,研究所国学门正式成立 。1923年没被打研究生教育走上了正轨,强调大学不只是培养人才,更是师生共同研究的机关,需时时有新的发现,在蔡先生眼里,此乃中国大学教育成熟的标志 。

北京人文研修学院  北京人文

文章插图
▲电视剧《觉醒年代》截图
02
被淡忘的“研究所国学门”
蔡先生认为大学教育的成败,与研究所的有无密切相关,其理由是:一、大学五研究院,则教员易陷入抄发讲义、不求进步之陋习;二、大学毕业生出留学外国外,无更求深造之机会;三、未毕业之高级生,无自由研究之机会 。
如果参考蔡先生所提出的对研究生教育的要求,审视目前各大学研究生的教育,以及逐年递增报考研究生考试的人数,我们或许能够联系当下:
考研真的是因为热爱学术吗?还是为了迎合社会对学历的要求?读研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大学究竟要怎样培养一名合格的研究生?研究生教育又想培养出一个什么样的人?恐怕这些问题仍需要深入的思考,以及时间的证明 。
对于国学门研究所的设立存在一个非常有趣的点,即北大1922年创办研究所,原定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国学和外国文学四门,但实际上只有国学门名副其实 。
三年后,清华学校创办研究院,同样“先开办国学一门” 。何以两校均独尊国学?
其原因是国学的师资实力雄厚,学科前景明朗 。还有很实际的一点:创办自然科学研究所,所需经费巨大,非当年的北大、清华所能承担 。
今时不同往日,现代的中国社会飞速发展,各所高校都用了充足经费支持科学研究的发展,百年时间里变化如此之大,不由让人惊叹 。

北京人文研修学院  北京人文

文章插图
▲电视剧《觉醒年代》截图
1932年,北大的研究所国学门改称研究院文史部,1934年有演变成为研究院文科研究所 。历经抗战中的南迁与北归,依然是北大学术实力最为雄厚的“金字招牌” 。直至今日,北大人文学部仍然名列前茅,既有自由思考,也有专深学术,同时还在不断探索“共同研究”,跨越不同学科的边界,扩展学术视野 。
半个世纪的重写历史,使得“研究所国学门”的大名,对于今日的北大来说,已经不再是“耳熟能详”,蔡元培等激励网罗的众多当年之一流学者,其“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在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研究方面的贡献,日渐被世人所淡忘 。同时,也与理工科的兴起有极大的关系 。
虽然理工科为当今物质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就此轻视人文学科的做法是错误的 。

北京人文研修学院  北京人文

文章插图
▲访谈节目《十三邀》截图,许倬云先生发言截图
03
齐白石画的虾,有什么用?
鲁迅曾说:“若举世唯科学是崇,则人生必将归于枯寂 。”
人文学科是人类精神的宝库 。每当人类遭受战争、洪水、疫情等等一系列不可控的事件对其造成巨大的创伤,人类就会不自觉地去寻求人文学科的帮助,期望能够从中得到答案,找到安寝之地,此时的人文学科便成为了人类的精神支柱 。
人文学科并没有被社会抛弃,反而仍在社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
最近国风的兴起,表明了大家对传统人文的重新重视 。同时,各高校的人文学科***报考人数逐渐增多,也证明了人文学科有着复兴之势 。
三星堆遗址的挖掘勾连了古今文明,黄金面具后的注视传承了文化血脉,《千里江山图》中的山岳胸怀寰宇 。但如若没有人文学科,他们只是残损破旧的古物 。
▲ 影视剧《十三邀》截图
中山大学教授陈春声曾说:
对于人文学科的“有用性”,我想打一个比方——一个家里最有用的地方是厕所,其次是厨房 。家里最没用的东西,数来数去可以说是墙上挂着的那幅齐白石画的虾 。但是家里有客人来了,你会带他去参观厨房和厕所吗?我想,大家坐在客厅评头论足讨论得最起劲的,恐怕还是齐白石画的虾 。这就是人文学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