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高考文化常识教案( 二 )


49.稽首:古代的拜礼 。为“九拜”之一,行大礼 。
50.跪:古代两膝着地,耸身挺腰、臀不沾脚跟 。51.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次序 。
52.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在为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也称53.“五鼓”或称五夜 。一更19—21点,二更21—23点,三更23—1点,五更3点—5点 。
54.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 。正、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三春);四、五、六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三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
55.星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为星宿 。56.玉常金马:指翰林院 。
57.《说文解字》:东汉许慎编的最有影响的一部古代辞书 。58.“三教九流”:“三教”,指佛教、道教、儒教;“九流”指儒家、道59.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

旧指宗教或学术界的各种流派,也指社会上各行各噗的人 。“三教九流”多含贬义 。
60.无事不登三宝殿:俗话 。即没有重要的事不敢来麻烦的意思 。
61.“三宝”,拂教名词,指拂、法、僧 。62.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 。
古代习惯把社稷作为国家的象征 。63.谥号:是大臣死后朝廷按其生平事迹行为给他评定一个称号,以示褒贬善恶 。
如范仲淹谥号为文正公 。64.“岳阳楼”四绝:滕子京修岳阳楼,范仲淹作记,苏舜钦书写,邵(sù)篆额(用篆字书写的匾额)一时传为四绝 。
65:古代别称桑梓:家乡 巾帼:妇女 须眉:男子 鸿雁:书信社稷:国家 汗青:史册 祖国 “三尺”:法律 。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秦大明123
高中生必知100条涉考文化常识
1、〖中国〗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
2、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指2——3岁的儿童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豆蔻:指女子十三岁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而立之年:指三十岁不惑之年:指四十岁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花甲之年:指六十岁古稀之年:指七十岁耄耋之年:指九十岁期颐之年:一百岁
3、(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1)等级: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 。其中,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2)内容: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4、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
1. 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考、高考的热门考点,那么,试题会以怎样的形式考查?考查的重点内容又会是哪些?
2. 选择的是近年来中考相关试题,从中可以发现中考传统文化试题有以下规律:
3. 与高考相比,中考命题形式更为灵活,既有客观选择题,又有主观运用题;
4. 涉及的内容相对简单,多与教材中的文言文相关,或者是基本的文化常识;
5. 考查重点内容:古人姓名字号、古代纪时方法、科举与官职、礼仪制度、文学常识等;与高考不同的是,中考因为是地方命题,常常会考查与本地域相关的文化常识;
6. 考查形式:以文言文阅读材料为基础,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7. 重点关注:从考试的文本中来,但大部分与教材设计的文言文内容相关,即使有个别新词,只要具备基本的古代文化常识,就可以解答 。平时学习中要高度关注教材文言文注解的内容
8. 考查内容:古人姓名字号、古代纪时方法、科举与官职、礼仪制度、国学经典知识、典故知识、文学常识等 。
不用每句话都背,但是有些句子和知识点是要会用的,比如:
文化的力量表现在什么地方?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注意:影响有好有坏),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