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一场演讲的演讲稿 如何做好一场演讲?( 二 )


对观众来说,听完前半部分,也会有些累了 。所以紧接着第五个主题,是Z0世代 。内容就相对有趣,让观众有一些放松的时刻 。
再比如,演讲最后用一个温暖的故事结尾,看起来好像跟进化这个主题没关系 。其实是想祝大家,在进化的路上,仍然拥有温暖的力量 。
进化的力量,是用海量的物竞,应对复杂的天择的力量 。这种力量,是闪着人性光辉的,以温暖作为底色的 。
比如,还要去设计 。什么时候大家会聚精会神地听,什么时候该放松,什么时候应该有新知识,什么时候知识密度应该大一点,什么时候应该让大家感动 。
另外,要精准 。
一个观点,一个案例,甚至一句话,一个词,都要经得起推敲 。
我以前分享过写文章有三个特点,其中之一就是游标卡尺式的用词拿捏,它的特点就是短 。
翻译过来就是精准 。一个词能精准表达的,就不要用一句话,一句话就说清楚的,就不要长篇大段 。
马克·吐温 ,曾经给朋友写信,抱歉地表示,“我今天没有时间给你写一封短信,所以今天只好给你写了一封长信 。”
为什么?因为写长信很容易,但把长信写成短信,就要删掉很多,这个过程是很难的 。
我从10月1日起,不出差、不做咨询、不去公司,在家闭关准备内容 。
【如何做好一场演讲的演讲稿 如何做好一场演讲?】准备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动作就是“删”,删掉不够精彩的案例,删掉看起来多余的句子 。
到最后一周,删减工作具体到了字、词,直到删到最后一刻,不能再删为止 。
演讲除了讲,还要有“演”的部分 。
这就需要大量的配合 。音乐的配合、画面的配合、现场观众的配合 。
比如,音乐,我们请了非常专业的音乐团队 。什么地方音乐该起来,什么地方该下去都是经过设计的 。
比如,我讲到“这个劫匪,一定是理工科毕业的”,“AWSL”这些梗的时候,就需要背景音乐来辅助了,这个梗可能代表该拉情绪了,那个梗可能是该让大家笑了 。
或者在这里,我希望大家给我掌声,但是我的力量可能唤不出,我希望音乐能帮我把掌声给唤出来等等,都需要声音来配合 。
比如画面,对一场演讲来说,现场 PPT 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是为了让你的演讲更专业,更有视觉冲击力 。
怎么满足观众审美需求的同时,还要有逻辑,有知识,有画面,这些都需要反复打磨 。
谈谈用户体验 。
用户体验也是产生传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
关于用户体验,华杉老师提出过“来之前”、“来之中”和“走之后” 。我觉得特别好 。
1)“来之前”,带着期待来 。
“来之前”让用户带着期待来,不管是来现场的观众,还是观看直播的观众 。在他决定买票的那一刻,预约直播观看的那一刻,点开直播视频的那一刻 。他们是带着期待来的 。
所以,你要竭尽所能满足他们的期待,内容上,用户可以带走知识,视觉呈现上,要有美的体验 。
2)“来之中”,让他有惊喜 。
用户愿意来到现场支持,愿意花4个小时宝贵的时间观看直播,是出于对我们的信任,这种信任难能可贵,我们必须加倍珍惜 。
所以,不管是来现场观看,还是观看直播,对所有“来之中”的用户,要尽量确保有好的体验 。
比如,给来现场的观众定制专属门票,听负责门票的同学说,定制门票流程非常繁琐,需要一个一个手动导出二维码 。繁琐但值得 。
比如,为了有更好的视觉效果,我们尝试了弧形屏幕,增加了地屏,视觉上会有一种包围感 。
比如,现场PPT修改了几十稿,到最后一天还在死磕细节,希望不给观众留下遗憾 。
比如,提前做彩排,音乐的彩排,PPT的彩排,声音的彩排,因为要确保我说话的时候,大家的体验是在耳边娓娓道来,而不是声嘶力竭的吼 。
3)“走之后”呢,值得回忆,乐于谈论,带走信物 。
“值得回忆”,是有他记得的东西;
“乐于谈论”是他愿意到处跟人说;
“带走信物”,就是最后还能带走一样东西,可以拿去展示给别人 。
所以一定要有一些事情,一些故事,让人家值得回忆,乐于谈论 。
比如,很多观众刚听完演讲,很多内容还没来得及消化 。这时候,公众号踩点发布带有现场配图的演讲全文 。
给想要分享的观众,想要说点啥的观众,或者想要回顾的观众,提供了一个及时输出观点的载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