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活动】揭露物体发声的本质:绕平衡位置来回运动----物理学上称为振动 。即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 , 发声停止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习用物理的专业术语来描述物理现象 , 渗透语言的规范性 。)
【教师活动】
1. 提出问题:是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
2.演示实验一:向学生出示音叉 , 介绍底座、叉股、橡皮锤 。用橡皮锤敲击音叉的叉股 。问:你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了吗?那你看到音叉叉股的振动了吗?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发声的音叉叉股在振动吗?老师想了一个好办法 。
3.演示实验二:
向同学们出示音叉和铁架台 , 铁架台上悬吊着一个乒乓球 。如图10所示 , 第一次不敲击音叉 , 用叉股直接接触乒乓球 。第二次如图11所示 , 用橡皮锤敲击音叉的叉股 , 音叉发声 , 再将音叉慢慢靠近悬吊的乒乓球 。两次对比实验 , 引导学生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情况 , 并思考原因 。
4.提出问题:乒乓球在什么情况下跳动?为什么跳动?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 , 对现象进行解释:发声的音叉叉股在振动 , 引起乒乓球的跳动 。
【教师活动】总结:这样我们将看不见的叉股的振动 , 转化为看得见的乒乓球的跳动 , 物理学生称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转化法 。
提出问题:利用桌子上的实验器材 , 你还能想出办法将叉股的振动转化为看得见的现象呢?
【学生活动】激烈讨论 , 大胆动手尝试 。如图12 , 不敲击音叉时 , 接触水面没反应 。如图13所示 , 敲击音叉后 , 迅速将音叉接触水面 , 看见烧杯内的水向外溅出 , 也就是将叉股的振动转化为水的振动 , 引起水花溅出 。
【教师活动】总结
大量实验表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
(设计意图:物理方法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和物理知识的学习一样重要 。老师通过对比实验 , 巧妙地将音叉的振动转化为乒乓球的跳动 , 启发学生设计实验 , 也为后面共鸣箱实验埋下伏笔 。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对比 , 将看不见的音叉的振动 , 转化为水花的溅出 , 亲身体会转化法在实验中的作用 。)
职业中专物理教学计划2
一、基本情况
今年我担任九年级三个班的物理教学 , 共150多位学生 , 总的特点来讲 , 物理学科的基础还是较好 , 很多同学善于用物理的眼光分析物理问题 , 总成绩在县区居于上等水平 。虽然如此 , 但三个班的学生还是存在较大差距 , 154班的学生无论是对学习物理的兴趣还是物理的基本功都较153、157班同学好一些 , 三个班仍然存在优等生少、后进生面较大的特点 , 特别是157班的学生 , 对学习物理缺乏兴趣 , 少于发言 , 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弱 , 有一部分同学由于思维能力、认识水平、学习基础等发展不平衡 , 导致物理成绩很差 , 历次的考试都不能及格 , 这就给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然而 , 做为一名教师 , 应该要看到学习的积极的一面 , 对于消极的一面要扬长避短 , 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整个年级的物理教学成绩 。
二、工作目标
1、每一个学生能将教材中的所有实验进行熟练地操作 , 使他们基本上具有一般物理知识的操作能力;
2、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对多种类型的计算题目 , 能运用多种途径进行解答;
3、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解答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4、学生的人平成绩达70分以上 , 优秀率达35% , 及格率达80%以上 , 毕业率达100%;
5、在市统一举行的毕业考试中 , 争取居于镇区前三名 。
三、工作措施
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 , 领会本科目在教学中的具体要求 。新教材切然不同于过去的要求 , 因为新教材其灵活性加强了 , 难度降底了 , 实践性变得更为明确了 。教师必须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 , 对于每一项要求要落到实处 , 既不能拔高要求 , 也不能降底难度 。
推荐阅读
- 高二物理教学计划第一学期 高二物理教学计划7篇
- 高三物理二轮教学计划 高三物理教学计划7篇
- 初中物理教师教学计划 中学物理教师教学计划
- 九年级物理教学计划第一学期 九年级物理教学计划7篇
- 初三物理下学期教学计划 初三物理教学计划七篇
- 高中物理教学计划模板 高中物理教学计划七篇
-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计划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计划5篇
- 中学劳动课教学计划 中学物理课教学计划5篇
- 中学物理教师德育教学计划5篇
- 中学物理教师学期教学计划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