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高考必考知识点总结 化学高考知识点总结大全( 二 )


十七、化学实验装置与基本操作
(1)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
(2)常见气体的制备方法 。
(3)实验设计和实验评价 。
十八、化学计算
(1)近年来,混合物的计算所占的比例很大(90%),务必熟悉有关混合物计算的一般方式(含讨论的切入点),注意单位与计算的规范 。
(2)回顾近几次的综合考试,感受“守恒法“在计算题中的暗示和具体计算时的优势 。
高考化学易错知识点
常错点1 错误认为任何情况下,c(H+)和c(OH-)都可以通过KW=1×10-14进行换算 。
辨析KW与温度有关,25 ℃时KW=1×10-14,但温度变化时KW变化,c(H+)和c(OH-)不能再通过KW=1×10-14进行换算 。
常错点2错误认为溶液的酸碱性不同时,水电离出的c(OH-)和c(H+)也不相等 。
辨析 由水的电离方程式H2O===OH-+H+可知,任何水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OH-)和c(H+)总是相等的,与溶液的酸碱性无关 。
常错点3 酸、碱、盐溶液中,c(OH-)或c(H+)的来源混淆 。
辨析(1)酸溶液中,c(OH-)水电离=c(OH-)溶液;碱溶液中,c(H+)水电离=c(H+)溶液 。
(2)盐溶液中,若为强酸弱碱盐,c(H+)水电离=c(H+)溶液;若为强碱弱酸盐,c(OH-)水电离=c(OH-)溶液 。
常错点4 错误认为只要Ksp越大,其溶解度就会越大 。
辨析 Ksp和溶解度都能用来描述难溶电解质的溶解能力 。但是只有同种类型的难溶电解质才能直接用Ksp的大小来判断其溶解度的大小;若是不同的类型,需要计算其具体的溶解度才能比较 。
常错点5 错误地认为原电池的两个电极中,相对较活泼的金属一定作负极 。
辨析 判断原电池的电极要根据电极材料和电解质溶液的具体反应分析,发生氧化反应的是负极,发生还原反应的是正极 。
如在Mg—Al—稀H2SO4组成的原电池中,Mg为负极,而在Mg—Al—NaOH溶液组成的原电池中,Al作负极,因为Al可与NaOH溶液反应,Mg不与NaOH溶液反应 。
常错点6 在电解食盐水的装置中,错误地认为阳极区显碱性 。
辨析 电解食盐水时,阴极H+放电生成H2,使水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OH-浓度增大,阴极区显碱性 。
常错点7 错误地认为钠在过量氧气中燃烧生成Na2O2,在适量或少量氧气中燃烧生成Na2O
辨析 钠与氧气的反应产物与反应条件有关,将金属钠暴露在空气中生成Na2O,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生成Na2O2
常错点8 错误地认为钝化就是不发生化学变化,铝、铁与浓硫酸、浓硝酸不发生反应 。
辨析 钝化是在冷的浓硫酸、浓硝酸中铝、铁等金属的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而阻止了反应的进一步进行,如果加热氧化膜会被破坏,反应就会剧烈进行 。所以钝化是因发生化学变化所致;铝、铁等金属只在冷的浓硫酸、浓硝酸中发生钝化,加热时会剧烈反应 。
常错点9 错误地认为,金属的还原性与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有关 。
辨析 在化学反应中,金属的还原性强弱与金属失去电子的难易程度有关,与失去电子的数目无关,即与化合价无关 。
常错点10 错误地认为可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去除甲烷中的乙烯 。
辨析 乙烯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后产生二氧化碳,故不能达到除杂目的,必须再用碱石灰处理 。
高考化学实验操作要点总结
一、浓稀关系
1、制氢气时,用稀HCl或稀H2SO4与锌反应 。
2、制氯气时用浓HCl和二氧化锰共热 。
3、制氯化氢气体时,用浓H2SO4与食盐共热 。
4、制二氧化碳气体时,用稀HCl与大理石反应 。
5、制硫化氢气体时,用稀HCl或稀H2SO4与硫化亚铁反应 。
6、制二氧化硫气体时,用浓H2SO4与亚硫酸钠反应 。
7、制二氧化氮气体时,用浓HNO3与铜反应;而制一氧化氮时则用稀HNO3与铜反应 。
8、制乙烯、硝基苯、苯磺酸,酯化反应、蔗糖脱水,都要用浓H2SO4;而酯的水解、糖类的水解则要用稀H2SO4 。
二、先后关系
1、点燃可燃性气体时,先验纯后点燃 。
2、除杂质气体时,一般先除有有毒气体,后除其它气体,最后除水蒸气 。
3、制备气体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加药品,加药品时应先放固体,后加液体 。
4、拆除装置时,先把导气管撤出液面,后熄灭火源 。
5、用H2、CO等还原金属氧化物时应先通气后点燃酒精灯 。停止实验时应先熄灯,后停止通气 。
6、给试管中的物质加热,应先给整个试管预热,后集中火力加热装有药品的部位 。
7、如果浓硫酸不慎沾在皮肤上,应先迅速用布或纸拭去,然后用大量水冲洗,最后涂上质量分数约为3%的小苏打溶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