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学习个人心得感悟( 三 )


其次,要针对性地去制定教学目标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就是要求我们首先要弄清学生的学习状况,存在哪方面的问题,针对性地去克服与解决 。比如,有的同学技法比较熟练,但是色调的搭配上不是很好,也有的人色彩搭配很合理,但是手法不纯属,因此做不出完美的作品 。
再次,美术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
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学生学习美术的好方法 。学生通过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他们的内心会充满对生活的热爱与激情,并急于将它表现出来 。教师要启发学生充分调动自身潜能,选取适合表现美的物质材料,经过艺术想象,借助艺术语言表达出自己的审美情趣,尝试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创造生活的美 。
教学中把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
美术课学习个人心得感悟7
评判课堂教学方法的优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所谓“幸福的家庭大多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美术欣赏课亦然,不成功的课堂教学往往各有各的误区 。
一、“专业课”与“故事会”
分析美术作品,特别是绘画作品,构图、造型、色彩、笔触、肌理这些是重要途径 。但如果在欣赏课中对着一群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学生,一讲构图就必谈“三角形、s形”,一讲色彩就必分析“环境色、光源色”,甚至对着光溜溜的印刷品大谈“色层厚雹肌理丰富”,这种“专业课”可能只有美术专业的学生才会听得津津有味 。即使教师分析得头头是道,无懈可击,学生也只会听得云里雾里,索然无味 。这种忽视学生实际接受水平的教法说得难听点就是“对牛弹琴” 。久而久之,美术作品在学生眼里变得深不可测,高不可攀 。必然会大大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
与此相反,有的教师低估了高中生以自己的眼光分析、鉴赏甚至批评美术作品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艺术家的生平津津乐道,甚至以一些秘闻轶事来招徕笑声,哗众取宠 。分析作品却三言两语,一笔带过 。这种主次不分,不求质量,只求热闹的“故事会”式教学只是让学生走近了作品,而并没有进行剖析,学生当然无法发表对作品的见解,也无从获得欣赏作品的能力 。
“专业课”型的失误,在初涉教坛的教师中最常见,这种想当然的“专业惯性思维”缺乏扎根的基础,由于其模式化的分析也限制了学生通过其他途径来欣赏作品 。“故事会”式的失误,是对学生能力的低估,也是对学生学习惰性的一种迁就,它虽然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却无助于尖锐洞察力与犀利分析力的形成,使作品分析流于表象而无法触及实质 。
二、“标准答案”与“模糊区域”
有些教师在作品分析中往往坚持课本或自己认同的一种观点,通过不断的暗示、诱导,使学生抛弃自己的观点,而步入教师铺设的标准轨道,这无疑是给作品贴上了标签,也影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挥 。美术欣赏课是门特殊的学科,颇有点“纸上谈兵”的味道 。既然是欣赏课,欣赏的过程中必然有争论 。任何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的人看来可能有不同的评价,即使是同一个人,对同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形式的展现中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评价 。而“标准答案”型的教学方法已经在与美术欣赏课相似的语文教学中遭到质疑,因此在美术欣赏课中应坚决抛弃 。
与此同时,美术欣赏课也有一片“模糊区域”,教师在分析诸如抽象作品、意象作品、印象派、后印象派等流派作品时往往束手无策 。用什么方法来构建通向这些作品的桥梁呢?是美术史为这些风格流派所下的概念定义,还是课本上简单笼统的描述?是艺术家生平中的怪异举止,还是拍卖行中创下的惊人天价?甚至幼儿班小朋友也能画的言不由衷的调侃?如果教师把这些作为构建桥梁的主要材料,这座“桥”多半是建不起来的,学生就不可能有达到“彼岸”的可能 。“标准答案”与“模糊区域”在教学中的出现,是教师自身艺术观念的迷失 。前者缺乏宽阔的包容心,后者缺乏深邃的洞察力,而学生本来随欣赏而来的鲜活的思维、独到的见解也由于得不到支持而逐渐冷落,甚至销声匿迹了 。
三、多媒体的误导
多媒体搬进教室,确实让人吓了一跳 。看着银幕上的字又蹦又跳,又会唱又会伴奏,课堂教学一下子有了新的面貌,许多教师以为找到了欣赏课的捷径 。实事求是的说,多媒体技术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容量大,表现力丰富,操作方便 。如果应用得当,不失为教学中较好的辅助方法 。但多媒体只是一种技术,它无论多少先进,评判它在课堂教学中所起的作用的标准只有一条:即教师如何合理运用,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有些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可以用事无巨细来形容:本来写在黑板上的板书都已事先刻录在内;一些要提问的问题也被精心设置在内,并配上回应学生回答的音响效果;映在银幕上的文字也以各种方式变换着自己的形状与颜色……于是,教师只要鼠标轻点,教学过程便在银幕上演 。许多教师认为制作一个课件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 。但在华丽的银幕背后,教师可能忽略了一个重要现象——一个不变的课件是并不适合不同班级同样使用的 。因为学生特点、教学情景是不同的 。教师如果忽视具体情况,整堂课其实是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教学活动其实也就成了为多媒体的存在而存在,从而偏离了教学目的 。对多媒体认识上的误区是一个时髦的误区,也是一个难以割舍的情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