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皆空是指什么?( 二 )


这段文字,把空与空性分析得很清楚 。事实上,在笔者已找到的《心经》的七种译本中,般若共利言译作“五蕴性空”,而不是五蕴皆空;法月和知慧轮及施护都译作“五蕴自性皆空”;法成译作“照见五蕴体性,悉皆是空” 。在藏译梵文本中有“一切法皆性空”之句 。可见这里的“空”应该按“性空”之意来理解,“空”是“性空”的省略字 。千余年来,深入民间,传布最广的,是玄奘的译本,他译的是“五蕴皆空” 。当然,他这样译,一定有他的见解,当时也不会引起误解,而且当时对“空”字的解释也相当清楚,只是后来由于时代的变迁,语言文字的意思也随之改变,于是有人就依文解意,只就字的表面意思来理解,以致千载以来,引起了不少误解 。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对“性空”的解释是:“谓众缘合成的一切事物 , 其性本空 , 没有真实的自体可得 。”这里所指的“性”不是物理学和生物学意义上的物性 , 而是指一种不依条件(缘)的独立存在的“自性”(自体) , “自性”的含义是自己有、自己成、自己规定自己、本来如此、实在恒常的意义 。我们只要冷静推论反复思考就会发现:世界万事万物都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由多种因素组合而产生的现象,并不存在不依条件的绝对单一独立的“自性” 。宇宙万物都是由各种条件(缘)而产生的 , 任何事物都是“缘生则生”、“缘阙则阙” , 即产生该事物的条件具备了 , 该事物就产生而存在 , 条件不具备 , 就不能产生 。缘生的事物不能离缘而存在 , 这就叫作“无自性” , 即“性空” 。印度学者龙树说:“缘起就是性空 , 性空就是缘起 , 世界上没有一件事物不是性空 。”又说:“事物若有自性 , 何需依赖众缘 , 若是众缘和合 , 还有什么自性?”人们通常认为 , “有”是存在 , “有”不是“空” , “空”是不存在 , “空”不是“有” , 因此“空”“有”对立 。实际上“空”“有”不但不对立 , 而且是一体的 , “有”中存在着空性 , 空性不会在“有”之外存在 , 也不必等“有”毁灭了才谈空性 。佛法是依“有”言“空” , “有”“空”一体 , “有”“空”不二 。可见佛法说的空,是“缘起性空”的空,是“因缘所生法”,本身“无自性”的空,不是空无所有的空虚的顽空,也不是否定事物具有的作用及事物相续转化的断灭空 。
《心经》中下列几句话对于正确解释“四大皆空”有很大帮助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思是说:“色”(指一切物质)并不是与“空”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种东西,“空”也并不是与“色”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种情况 。“色”与“空”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色”指事物本身存在的现象 , “空”指事物的性质 。从色(物质)本身来说,它是一个存在,但从它的根本性质来说,它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由多种因素组合的一种现象,并不存在不依条件的绝对单一独立的“自性”,因此色本身就是无自性的空 。具有空这种性质的物质就是色 。这里的“空”指的就是“自性空”,并非否定色的存在的空,“自性空”是一切因缘和合之物的永恒不变的性质 。所以宗喀巴说“什么东西依靠条件,什么东西就是空 。”“空即是色”这句话还说明,空的概念是以存在为前提的,龟毛兔角之类本来没有的东西,说它空与不空毫无意义 。“色不异空、“色即是空”,是因缘所生之法(法指宇宙万有),是“自性空”;而“空不异色”、“空即是色”,是因缘所生之法,是有形相有作用,是“假名有” 。由自性空到假名有,是要人们不著空有两边,而求合乎中道 。
【四大皆空是指什么?】佛法讲“四大皆空”的用意是要人们认清宇宙人生的真相 , 以解除身心的束缚 , 获得解脱和自在 。能积极进取、淡泊名利、乐于助人、不图回报 , 既利于社会 , 又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有些人因不了解“有”的空性本质 , 过分执着“有” , 把“有”当作一种永恒不变的存在 , 这是一种贪欲的人生 , 一个人对“有”看得太重 , 贪得无厌 , 欲壑难填 , 那么他就会烦恼痛苦 。佛法就用“四大皆空”(即“万有性空”)来破除他们对世间假“有”的常见 。世间还有一些人 , 他们虽能看出“有”的“性空”本质 , 但因不了解缘起事物的作用不空 , 相续不空(转变不空) , 不了解整个宇宙人生皆是具有互相影响、互相联系、互相依赖和互相作用的刹那生灭的相续相的更高深的道理,认为世界一切万物既然是“性空”的 , 那么生存还有什么意义呢?于是他们中有的人不顾家庭伦理、社会道德 , 放纵自己、为所欲为、害人害己害社会;还有的人则是消极厌世、颓废悲观 。这两种人生态度才是虚无主义 。佛法就以“性空妙有”、“相续不空”来破除他们执着“空”的断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