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丰子恺师生的“艺术人生”与“人生艺术”( 二 )


【李叔同、丰子恺师生的“艺术人生”与“人生艺术”】
三、“先器识而后文艺”——李叔同与丰子恺的人格修养
李叔同是丰子恺的艺术教师,也是他信宗教的导师 。作为教师的李叔同不仅自己严肃认真、以身作则,而且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在教学实践中,李叔同大力倡导“先器识而后文艺”的道德主张,他要求学生建立起“器识”为先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
李叔同在用刘宗周的《人谱》来教育丰子恺的时候,把“先器识而后文艺”做了这样的解释:‘先器识而后文艺’,翻译为白话,大概就是:‘首先重视人格修养,其次重文艺学习’,更具体地说,也就是‘要做一个好文艺家,必先做一个好人’ 。
李叔同的这一思想,对丰子恺影响极为深刻 。丰子恺认为:"真正的艺术,必须兼备“善”和“巧”两个条件 。善而不巧,固然做不出艺术来,巧而不善更没有艺术的资格 。善而又巧,巧而又善,方才成为艺术 。他在《艺术与艺术家》一文中指出:"艺术以人格为先,技术为次 。”可见,在丰子恺看来,如果一个艺术家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却具有人类所有的弱点,比如傲慢、浅薄、残忍等等,那么即使他开一千次展览会,也只是形式的艺术家,而不具备真正艺术家的本质 。而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不搞艺术创作,却具有一颗艺术的心,那么他也可以称作是艺术家 。“人格为先、技术其次”的人本主义思想,是丰子恺对人生艺术化问题的积极注解 。
丰子恺是一位艺术家为人熟知,但他同时也是一位佛教居士 。他浓厚的宗教情怀除了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更多的是受到了老师李叔同的影响 。李叔同在1918年遁入空门,当人们都怪异李叔同突然遁入空门是否是受到了什么刺激时,丰子恺就曾以"三层楼"的比喻为青年解说李叔同出家的原因 。在他看来,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个层次: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祌生活,三是灵魂生活 。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第一、二层楼很多人都能够到达,而只有人生欲很强,脚力很大的人才会因不满第二层楼而毅然爬上三层楼去,这便是宗教徒 。他们大都做人很认真,满足了物质欲和精神欲还不够,还必须探求人生的究竟,去追究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 。丰子恺认为,其师李叔同先生就是这样的人 。
在李叔同的影响下,丰子恺坚信精神生活完全可以代替物质生活,为人生提供坚实的安身立命之本 。通过对艺术特点与精神的深刻领悟,丰子恺倡导把艺术作为提升人格修养与人生境界的切实而有效的途径 。他认为:人生,应该是艺术化的人生,即以艺术的精神面对人生艺术,应该是人生化的艺术,即立足现实、关注现实,实现艺术的人生化 。
“慢慢走,欣赏啊!”
——人生的艺术化

朱光潜
一直到现在,我们都是讨论艺术的创造与欣赏 。在这一节中,我提议约略说明艺术和人生的关系 。
我在开章明义时就着重美感态度和实用态度的分别,以及艺术和实际人生之间所应有的距离,如果话说到这里为止,你也许误解我把艺术和人生看成漠不相关的两件事 。我的意思并不如此 。
人生是多方面而却相互和谐的整体,把它分析开来看,我们说某部分是实用的活动,某部分是科学的活动,某部分是美感的活动,为正名析理起见,原应有此分别;
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完满的人生见于这三种活动的平均发展,它们虽是可分别的而却不是互相冲突的 。“实际人生”比整个人生的意义较为窄狭 。一般人的错误在把
它们认为相等,以为艺术对于“实际人生”既是隔着一层,它在整个人生中也就没有什么价值 。有些人为维护艺术的地位,又想把它硬纳到“实际人生”的小筑围里
去 。这般人不但是误解艺术,而且也没有认识人生 。我们把实际生活看作整个人生之中的一片段,所以在肯定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时,并非肯定艺术与整个人生的
隔阂 。严格的说,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上,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
动,无创造无欣赏的人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 。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 。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 。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正犹如同是一种顽石,这个人能把它雕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一个人却不能使它“成器”,分别全在性分与修养 。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