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怎样理解运营 运营是做什么的( 二 )


在解释流量之前,我想这张图会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流量 。

我们怎样理解运营 运营是做什么的

文章插图
这张图是位于成都青城市的都江堰,据说是由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于约前256年至前251年主持修建的 。在修建都江堰的过程中,人们也将水能加以利用,引渠灌溉,防洪排沙,城市交通等等 。
都江堰之中积累的水利,就是我们所说的流量,堤坝存储了水利,就将流量进行了控制,就形成了对应的流量势能 。一般情况下运营的主要工作内容主要有这几点:
  1. 找到流量从哪来;
  2. 思考如何把流量留下来;
  3. 积累流量势能,进行再利用 。
如果在以上三点中思考的不够全面,轻则造就“一款短期的现象级产品(指的是在短时间内突然爆红而被众所周知和使用,但却难以维持长期发展的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产品,“现象级”这个词主要是形容一种反常规的形态)”,重则“车马俱损” 。
换言之,这里我们聊到的“积累流量势能,进行利用”,就是在运营里面经常说到的“留存”,至于用户留下来之后到底是以此制作UGC内容产生推广,以此作为基础产生对应的用户复购都是下一步的工作,任何功能的设计、内容的制造、活动的参与、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在完成了“留存用户”这一步之后才有意义 。
所以为什么用户要留下来呢?
因为我们的产品、服务对用户而言产生了意义 。
这里的意义是包含多种含义的,如同《小王子》中狐狸所说“如果你驯养了我,你对于我而言就是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我对于你来说也是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 。
能够实现关系驯养,且无法找到替代品的产品都会是互联网世界中的顶级产品,如微信,抖音 。而一旦他们与用户产生的关系可以被替代或代替,则需要在短时间内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如微信出现之后的QQ 。
在这里,一切在产品中涉及到的内容、功能、活动、用户体系的相关运营,都可以被称为产品运营 。这也是我们在岗位描述中对产品运营的定义,产品运营是一个复合性的概念,他会为了实现流量或营收的获取,而使用各种方法 。
既然我们已经明确了运营工作的核心是为流量负责,明确了产品运营这一岗位的职责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获取流量与营收,那么我们也就不难发现,运营行业中的各个岗位,不同的细分工种都是在针对一个具体的关于流量的目标而努力 。


什么是具体的目标?有的同学看到这里,可能对这句话会产生一些疑问“我的工作内容是负责公司主体下的微信公众号撰写/抖音短视频编辑/运营专属的用户社群,这和具体的流量工作有什么关系呢?”
很简单,就像我们所说的“不同细分工种会针对具体关于流量的目标而努力”,这里具体关于流量的目标其实是经过了层层拆解得出的 。
举一个简单的栗子,“京东”想在2020年的618活动中突破2015亿的流水目标,那么势必需要对不同品类的商品制定对应的销售流水目标,家用电器200亿,3C数码300亿,家居家具500亿,图书1000亿,其他的各个品类加起来15亿,按照计划设计对应的规则和活动,最终就能超过2015亿的计划了(你的工作也只是为了实现公司长远目标层层拆分之后,落实细化之后的工作目标 )。
换言之,目标拆解就是一句话“在规定的时间内把规定的事情做到规定的数量” 。


如何针对目标做对应的拆解与执行?拆解目标并执行的方法很多,不同行业百思特网不同工种都会有不同的方法,而在这里我想想你介绍一种最简单的方法——PDCA 。
什么是PDCA?
在20世纪20年代,有着“统计质量控制之父”之称的著名的统计学家沃特阿曼德休哈特(Walter A. Shewhart)在当时引入了“计划-执行-检查(Plan-Do-See)”的雏形,后来有戴明将休哈特的PDS循环进一步完善,发展成为“计划-执行-检查-处理(Plan-Do-Check/Study-Act)”这样一个质量持续改进模型,而丰田公司也凭着PDCA工作法一举成为了全球汽车巨头 。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单独了解休哈特和戴明这两位大佬,他们二位都是在质量控制与质量管理领域中的大拿级人物,休哈特提出了“控制图”这一概念,而戴明则以在“休哈特PDS”理论基础上优化出的“戴明环”,成为了最基本的质量管理工具 。
说的有一点远了,简单来说,PDCA只有简单的四步,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调整(Action) 。

推荐阅读